散戶是中國證券市場上最不應該被魚肉盤剝的一群人,但是,現在正是他們在遭受著中國證券市場最嚴重的盤剝魚肉
證券市場: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基礎,上市公司的質量決定了證券市場的質量。中國證券市場
上市公司的質量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有關上市公司違法亂紀的報道不絕于耳,關于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棟。監管當局舉著監管的屠龍刀東砍西斫,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第一,大環境使然。當一個人作奸犯科的時候,你不作奸犯科,你是聰明人,當每個人都在作奸犯科的時候,你仍舊獨善其身,你就成了一個傻瓜。在中國證券市場目前作奸犯科已經形成了一個“場”,身處在這個“場”中,誰都難以潔身自好。第二是體制缺陷。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包括組織結構、上市公司責、權、利的安排及管理層約束機制均告缺位。病根又在于最初證券市場的設計缺陷。當初決定在國內搞證券市場的時候,管理層首先就確立了一個為國有企業融資的目標。為了不擔上使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設計了一個占2/3強的國有股、法人股不流通,只有占1/3弱的社會公眾股參與流通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使一股獨大成為上市公司中的普遍現象。投資者失去話語權,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投資者利益普遍漠不關心。第三是利益驅動。主要是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依其重要性從上往下排,分別是上級部門利益、管理者個人利益、周圍關系戶的利益、上市公司職工利益,至于最需要關心的、對上市公司來說最至關重要的投資者利益,往往反倒最不被重視,被排在利益分配名單的最后面。這是因為,在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占大頭,而國有企業中國有股份往往又一股獨大。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人事任免權的上級隨時可以要上市公司管理層下臺;得罪了周遭關系戶,上市公司管理層在一旦有事的時候,也將失去周遭力量的支持;至于上市公司管理層自己的利益,在現行體制下,誰混到董事長、總經理或者公司監事、董秘這一步都不容易,都需要有巨大的投入。有投入就要有產出,這是經濟學常識。相形之下,職工的利益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投資者的利益就更不重要。大慶聯誼(600065)可用作例子。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發后,從中央到市到企業,一共有39名干部落馬,被追究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10人受到刑事處理。另一個例子是藍田股份(600709),為了上市,竟敢偽造政府文件和銀行存單,事發后,沈陽市有關部門竟又主動承擔責任,真是咄咄怪事。這中間究竟有什么貓兒膩,我們不得而知。還有湖北康賽集團為了上市,造假無所不用其極??蒂惏赴l后,導致大批高官紛紛落馬。
因為缺乏制度約束,現在在某些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高管之間已經出現了一種趨勢,就是以當壞人做壞事為榮。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犯罪現象蔓延,其直接后果就是國家利益遭殃,投資者利益受損。
當屬于證券市場絕大多數的散戶們輸得精光,跣足而泣,告天無門的時候,屬于證券市場極少數的某些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卻肥得流油,夜夜笙歌。這種怪現象在今天的中國證券市場上已是屢見不鮮。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七大伎倆
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對鉆研業務,提高業績以回報投資者沒有興趣,卻對操縱市場,迫害散戶,最大限度地從投資者手中為自己攫取利益深有研究,其花樣之繁雜,手段之毒辣,令人觸目驚心。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一:利用上市公司與普通投資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來坑害投資者,利用虛假利好消息拉抬股價,幫助莊家出貨,利用虛假利空消息打壓股價,幫助莊家吸籌。這是上市公司迫害散戶常見的和首選的方法。利空利好交替使用,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中,投資者被搞得頭昏眼花,然后就在真假難辨中失去方向,吃虧上當。像遭到深交所譴責的ST深華源(000014)就是利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完成了對散戶的一次深度迫害。據深交所公報,在2000年7月至10月期間,ST深華源股價出現異常波動,公司在此期間多次聲明并公告:公司的資產重組無實質性進展,公司大股東無股權轉讓事實和意向。但是,2000年10月24日,該公司董事會又發布了大股東將轉讓其所持ST深華源股份事項的提示性公告,說明公司第一大股東將持有的占公司總股本13.61%的發起法人股轉讓給沙河集團。而事實上,在此期間,該公司原董事長陳平已以第一大股東董事長的身份與受讓方就股權轉讓進行了實質性接觸。更為惡劣的是,該公司于2001年2月15日、2月21日、2月27日連續3次發布2000年度預虧公告,預計公司2000年將繼續虧損,當投資者忍痛割肉,將手中股票陸續出盡,莊家圓滿地完成了吸籌之后,該公司隨后又于2001年4月10日發布了預計2000年不虧損的公告。
另一個例子是大慶聯誼(600065)。自2001年1月18日至2月20日的短短13個交易日中,大慶聯誼連續發布4個公告,1月18日第一份公告:公布年報和利潤分配及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每10股送2股轉增8股派0.5元。當天下午大慶聯誼股票一復牌就跳空高開近1元,此后一路高走,直至封上漲停板,創下該股票自1999年以來的新高。許多投資者讀過年報再看這陣勢,紛紛進場,競買大慶聯誼。2月6日第二份公告:大慶聯誼第一大股東提出2000年度股東大會新提案,由于10送2轉增8股,故提議將原注冊資本金和注冊股本翻一倍。“它明白無誤地公告全社會,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10送10的意志”,“引導著持股者繼續持有,持幣者可以購買此股”。2月14日第三份公告:大慶聯誼第一大股東將于2001年6月底以前償還對上市公司61%的欠款的時間表。投資者愈發感到信心百倍,繼續追高。2月20日第四份公告:公司第二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提議,由于大股東欠款未還,為了公司的穩健發展,建議更改利潤分配及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提議改為10送2股派0.50元。這份公告等于刪除了當初頗為誘人的“每10股轉增8股”的內容,投資者大失所望。隨著大慶聯誼第四份公告的公布,大慶聯誼股價一落千丈,由公布預案后最高價的19.08元跌至修改方案后的14.74元,投資者損失最高者達到23%,當初追高買入的投資者,此時被迫割肉離場。大慶聯誼玩得十分高明,利用規則漏洞,由大股東、二股東交替表演,在短短13個交易日連發四個公告,先由公司出面發布利好誘多,接著由大股東出面繼續誘多,當誘多結束,公司或關系戶、配合莊家獲利了結之后,再借口二股東不同意轉增推出利空,推卸責任。投資者左右挨耳光,被抽打得鼻青臉腫,損失慘重卻毫無辦法。監管部門因為抓不到證據,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醒悟過來的投資者憤而拿起法律武器,想向大慶聯誼討個公道的時候,最后卻和狀告PT紅光和狀告銀廣夏的投資者一樣,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二:編造虛假利潤與資產,誘使散戶追高買入,或堅定持有,當真相敗露,投資者落個人財兩空。其集大成者當屬銀廣夏(000557)。從1999年以來,銀廣夏利用子虛烏有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卵磷脂向德國出口,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為1.78億元,2000年為5.67億元。事情敗露后,曾被某權威證券類刊物力捧為“新藍籌概念”、“中國第一藍籌股”的銀廣夏自動申請停牌,然后自9月10日復牌,復牌首日即告跌停,到10月8日收盤連續15個跌停板,創中國證券市場有跌停以來新歷史。股價從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5.92元,累計下跌24元多,跌幅達78%,近70億元的流通市值在短短15個交易日內被“蒸發”一空。投資者損失慘重。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三:自買自賣,操縱股價,損人利己,中飽私囊。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深市上市公司億安科技(000008)。在億安科技董事長羅成縱容唆使下,億安科技四大關聯公司—廣東欣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中百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百源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金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自1998年10月5日起,集中資金,利用627個個人股票帳戶及3個法人股票帳戶,大量買入“深錦興”(億安科技的前身)股票。持倉量從1998年10月5日的53萬股,占流通股的1.52%,到最高時2000年1月12日的3001萬股,占流通股的85%。同時,還通過其控制的不同股票帳戶,以自己為交易對象,進行不轉移所有權的自買自賣,影響證券交易價格和交易量,聯手操縱億安科技的股票價格,使億安科技股價在兩年之內連連走高,成為中國股市首只拆細后突破百元的股票,最高時達到126.31元,令人嘆為觀止??尚Φ氖?,就在這一過程中,其董事長羅成竟一再對媒體宣稱:“一直以來我們保持著十分清醒的頭腦,我們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要對投資者負責這幾個字,每時每刻在困擾著我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2001年4月26日,中國證監會公布對億安科技股票操縱一案的處罰決定,對4家聯手違規操縱億安科技股票的公司做出重罰:沒收其非法所得4.49億元,罰款4.49億元。而到中國證監會真正要落實罰款時,才發現不但主謀者億安科技董事長羅成跑了,兩個具體操辦人欣盛投資和中百投資的法人代表同時也是億安科技董事長羅成司機的羅中民,以及百源投資法人代表即億安科技董事長羅成的侄女羅冬梅也早跑沒影了。當中國證監會石破天驚地終于作出了一個自以為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處罰決定的時候,遭處罰的正主兒卻早已嬉笑著駕云仙游,跑得一點兒人影兒也不見了,世界上豈有比這更為荒唐的事情!可憐那些億安科技的受害小股民,被拋撇得只會抱頭痛哭。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四:違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或資產,掏空上市公司。因為這種方法對投資者的迫害大多是隱性的,不易被人察覺,因而更具欺騙性與危害性。當投資者掏出錢來購買這種公司的股票時,他不知道他所購買的只是一個空殼,因為公司被掏空,失去贏利能力,投資者將難以得到現實的投資回報,如股息、分紅。另一方面,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就像白蟻之掏空房梁,當房梁被掏空,房子早晚倒掉,投資者將血本無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以滬市上市公司美爾雅(600107)為例。經研究發現,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方法一般有這樣幾種:第一種,以次充好。2001年8月,美爾雅公告,將以16596萬元溢價60%的價格受讓大股東美爾雅集團之“磁湖山莊”。據有關行業專家分析,上市公司美爾雅受讓的這個“磁湖山莊”,即使不算一年1300萬元左右的折舊,其綜合運行成本一年就很有可能要超過1000萬元,上市公司以2億多元真金白銀從大股東處受讓的實際卻是一個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扭虧希望的物業。第二種,貴買賤賣。美爾雅1997年10月上市時,大股東湖北美爾雅紡織實業(集團)公司將集團當時正在規劃但尚未實際建設的兩個項目轉讓給上市公司,包括以15083萬元轉讓年產2100萬米化纖織染生產線項目,以12903萬元轉讓年產120萬米高檔精毛紡面料項目,收購資金占美爾雅上市時募集資金總額的71%。1999年10月,上市公司美爾雅將兩個項目實際建設完成,大股東美爾雅集團公司下屬兩個子公司“黃石美京纖維有限公司”和“美倉精毛紡織有限公司”(兩個公司法人代表均為羅日炎。羅日炎,湖北美爾雅紡織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2001年福布斯中國100富豪排名第47位,個人資產約9.5億元人民幣)又按項目資產總額8%的租賃費用將這兩個“贏利能力十分可觀”的項目承租。2001年8月,上市公司美爾雅進一步宣布,將投資1.2億余元建成的年產120萬米高檔精毛紡面料項目以6736萬元出售給集團公司,僅相當于兩年前收購價格的一半。兩年時間,正反兩次換手,上市公司美爾雅直接損失達6167萬元,好處全落入了大股東的口袋。第三種,能欠就欠,能不還就不還。據了解,早在美爾雅上市時,大股東美爾雅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拖欠上市公司的款項就超過1.2億元。自此開始,大股東美爾雅集團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對上市公司的欠款就一直居高不下。最近3年,上市公司對大股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賬款始終保持在3.68億元以上,1999年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5.18億元,占當年上市公司凈資產的58%。第四種,無中生有。為了清除上市公司長期巨額應收款形成的再融資障礙,2000年5月,大股東美爾雅集團公司竟挖空心思地將"美爾雅"的商標權折價1.2億元賣給上市公司以沖抵債務,首開大股東以商標向上市公司抵債之先河。大股東美爾雅集團還大肆向上市公司兜售垃圾資產,大量提現。到2001年初,大股東美爾雅集團僅向上市公司美爾雅出售資產和商標就已從上市公司提現5.657億元,相當于上市公司美爾雅募集資金的1.44倍。
有些大股東在掏空上市公司時偽裝得十分巧妙,當事情被揭露時,投資者往往大吃一驚。一直為人所稱道的三九集團董事長趙新先也是這方面的高手。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五:無原則擔保,置上市公司于危境,從而置投資者于危境,或者通過為關聯公司擔?;蛳嗷?,侵吞銀行資產,將還貸責任留與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又進一步將責任轉嫁給投資者。這也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喜歡的方法。此種方法尤其是后一種利用上市公司擔保騙套轉移銀行資產,因為十分隱蔽,而且一般需要十分專業的技巧,非到雙方鬧僵或債權人訴諸公堂,投資者不易察覺,所以投資者更易上當受騙。如最近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深市上市公司萬家樂(000533)為大股東擔保事件,因原大股東新力集團借款逾期不還,被債權銀行訴至法院,上市公司萬家樂承擔連帶擔保責任,公司所持廣東證券股權960萬股、南方證券股權1000萬股、順德大良南華街道辦事處鑒海北路58號共4幢大樓及“萬家樂”商標被法院查封,其中萬家樂商標極有可能被法院拍賣。在事情沒有鬧出來之前,誰也沒有想到問題會這么嚴重。萬一萬家樂商標被拍賣,我們不知道上市公司是否要改作百家樂、千家樂或者億家樂。但愿最后的結果不要是大股東一家樂而眾小股民萬家悲。
在2001年上市公司擔保案中,最“兇猛”的不是萬家樂,而是另一家深市上市公司中關村(000931)。中關村在2001年上市公司最大擔保金額中力拔頭籌,其中2001年6月僅為其參股公司北京中關村通訊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向銀行借款就提供了25.6億元的擔保,占公司凈資產的145%。中關村還與造假典型銀廣夏簽訂有總額達5億元的互保協議。在銀廣夏出事后,中關村單方面宣布解除雙方已有的擔保責任并暫緩執行互保協議。這些都未經公告。2001年,中關村總計為關系戶、關聯企業和非關聯企業提供貸款擔保金額近50億元,擔保金額占其資產總額的267.5%,其中絕大多數擔保都未經公告,一旦被擔保者資金鏈中斷或有意欠債不還,債權人只能向中關村追討。中關村面臨的風險顯而易見,而這些風險最后又都有可能被轉嫁到投資者身上。
現在上市公司對關聯企業或非關聯企業進行貸款擔保,一般有以下4種形式:對內擔保、互為擔保、地下擔?;騿蜗驌?。所謂對內擔保,即上市公司為其控股或參股公司提供巨額貸款擔保,中關村(000931)為北京中關村通訊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向銀行借款提供的擔保即屬此類?;閾<瓷鲜泄净ハ酁閷Ψ劫J款擔保。地下擔保即未獲得股東大會通過或取得股東大會授權,未作公開信息披露的擔保。單向擔保則是上市公司對非參股或沒有直接關系的其他公司提供擔保。目前在上市公司中這4種擔保形式都很流行。
據香港中文大學郎咸平等人研究,現在擔保已經成了上市公司關聯企業或非關聯企業利用上市公司名義從銀行套取資產并轉移資產,從而侵吞銀行資產的一種手段。最后債務都落到上市公司頭上,并進而落到投資者頭上。廣大投資者為此承擔著極大的風險。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六:拉幫結伙。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還需綠葉扶。上市公司在迫害散戶的過程中,往往難以靠一己之力量完成,需要有若干的幫兇或幫閑來幫助自己。在上市公司迫害散戶的幫兇或幫閑中,最厲害的,對散戶傷害最嚴重的要算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中介,包括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
2001年,因為幫助上市公司造假最出風頭的無疑算是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而集造假之大成者則無疑應算是湖北的立華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證券市場湖北上市公司“一鍋爛”早已聞名遐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立華會計師事務所包裝。在湖北上市公司中,康賽集團、湖北興化、幸福實業、興發集團、活力28上市都是經由立華會計師事務審計的。經立華審計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上市初期都業績頗佳,但過不了多久,績優股就都變成了垃圾股。在立華審計的公司中,這幾乎成為了一個規律。如康賽集團(600745)自1996年8月上市后,曾連續3年以績優股的面目出現在公眾面前,最好時報出每股收益0.8元的突出業績。到1999年,業績卻陡然變成了每股虧損0.5元,“績優神話”破滅,經追溯調整后,康賽集團實際上變成3年連虧。又如湖北興化(600886)。自1996年上市后,湖北興化曾創下過每股收益1.18元的歷史記錄,1998年還當選為“最受歡迎的湖北上市公司”。1999年8月12日,湖北興化公布中報,每股收益卻驟然降至-0.243元,引起市場震動,興化股票當天以跌停報收,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立華究竟是怎樣做審計工作的?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好奇。據新華社調查,一位原立華員工反映,為了賺錢,立華有幾個超過50歲的會計師專門簽字,不論真假報告都簽。這就是事實真相。在這樣有計劃、有組織的團體犯罪面前,投資者就算是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又能派什么用場。
比較起來,深圳中天勤在作假的瘋狂程度上一點不比湖北立華差,手段卻要更高明一些,也更含蓄一些,更不易被人察覺,因而也更具欺騙性。此次如果不是因為銀廣夏事件拔出蘿卜帶出泥,深圳中天勤恐怕現在還會帶著它那頂“目前國內最好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桂冠,在四下里招搖撞騙呢。2000年,中天勤的業務量據說做到了國內第一。中天勤問題出來2個多月以后,審計部門的一位高層領導還在大聲為中天勤喊冤,說什么中天勤出了問題,處罰個別人就行了,取消中天勤的審計資格,取締中天勤不好,要保中天勤。我們真不知說什么好。中天勤有人保,那些受騙上當的投資者有誰來保?中天勤有人喊冤,那些受騙上當的投資者誰來替他們喊冤?
中天勤在對銀廣夏、對三九醫藥等上市公司的審計中,漏洞百出。有人驚訝,其王牌審計師、曾先后主持過三九醫藥、萊英達、深振業、深賽格、賽格三星、深建摩、深本實等10余家公司上市改組審計或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工作、經常在報紙上呼吁審計打假的審計四部經理王曙暉此次為什么也會卷入到造假丑聞當中?不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中天勤屢屢審計“失敗”,不是因為會計師水平不夠,而是因為“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因為審計者心中有鬼。
有人總結會計師事務所為上市公司造假招數,包括銷售造假4招、成本造假3招、稅收造假2招、資產造假五招,一共14招。據說這14招的威力,相當于郭靖大俠的降龍十八掌,一旦掌握,便所向披靡,妙用無窮。
會計師一向被稱為經濟警察和市場經濟的看門人,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這位警察和看門人卻不會抓壞人,而專會做幫兇,這難道也是一個中國特色?
上市公司在迫害散戶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大幫兇,那就是券商機構。因為一些券商與監管機構的親密關系,券商作惡的事例被公開揭露出來的不多,但對某些劣跡斑斑的券商,人們早已心中有數。在麥科特欺詐上市事件當中,其承銷商南方證券具體負責操作麥科特上市的人員據說已受到司法追查,也有人說南方證券是在丟車保帥。無論如何,券商的臟屁股已經慢慢開始露出來。
上市公司迫害散戶伎倆之七:和股評家聯手欺詐、坑害股民。散戶在市場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信息閉塞,人頭不熟,一些人因此養成了依賴股評人士的建議進行操作的習慣,特別是一些新入市的股民,因為對市場情況不了解,也往往需要依靠股評和股評人士的指點,上市公司就利用這一點,和股評家聯手欺詐、坑害股民。
在迫害散戶的過程中,如果說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是幫兇的話,那么,股評家頂多只能算是個幫閑。雖然是幫閑,但也不能小看。一些上市公司和莊家往往喜歡利用股評家來發布虛假消息,操縱市場,這樣做,第一,保險。利用股評家的嘴來發布虛假信息,既不用承擔信息公開披露的責任,又可以達到操縱市場的實惠。一旦出事,自有股評家在那兒頂著,自己可以很容易地置身事外。二,操作便利。股評家一般都腿勤腳勤,隨叫隨到,而且懂事聽話,口風嚴,操作起來既省事又省心。三,要價低。股評家大多是聰明人,不會向上家(莊家或上市公司)要價太高。他們更看重的往往不是上家的那幾個賞錢,而是接近上市公司和莊家所能帶來的信息優勢。利用這樣的信息優勢,他們可以搞自己的老鼠倉,在幫助上家發財的同時,自己往往也能賺個盆滿缽滿。另外,他們還能利用比一般投資者更接近上市公司、接近莊家所帶來的信息優勢,搞信息咨詢,搞會員制俱樂部,靠出賣“信息”賺錢。很多股評人士就是這樣發了大財,住上了洋房,開上了寶馬、奔馳。
不過,一般人往往只看見小偷吃肉,不見小偷挨打,不知股評家也有受罪的時候。
2001年6月,山東一家法院就宣判了這樣一樁案子:因股評家熊某發表嚴重失實之股評文章,導致股民張某“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法院判決股評家熊某賠償上訴人股民張某股票損失77506.18元。
事情的原委:1997年3月,股評家熊某在南方某報頭版頭條登載了一篇題為《湘中藥自信潛力無窮》的署名文章。熊某在文章中稱,湘中藥(000590,即現在的紫光生物)董事長申甲球前幾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該公司1997年的業績將增長一倍以上,純利潤將達到3500多萬元,按湘中藥實際總股本計算,其每股稅后利潤接近0.50元。“毫無疑問,湘中藥將重復黔輪胎(股價上漲四五倍)的故事……”看了這篇極具誘惑力的報道,山東股民張某于1997年3月20日起共計16次買入該股27500股,投入資金343590.37元。不久以后,湘中藥公布1996年年度報告。年報披露的實際情況與熊某文中所述相去甚遠。湘中藥股價也從13元左右一度跌至7元左右。為避免遭受更大損失,張某被迫割肉出局,一共損失79577.66元。張某認為,他的損失完全系受熊某股評誤導造成,遂于1999年向自己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該文作者熊某及刊載該文的南方某報賠償其經濟損失。歷時3年,終于有了上述結果。這也是新中國證券史上第一樁因股評人士虛假股評而導致股民索賠并被法院判賠的案子,開了一個先河。
股評家現在的江湖地位有些江河日下。有人甚至將股評家與三陪相提并論,認為他們還不如三陪。股評家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在中國股市的散戶群中,沒有上過股評人士當的,恐怕少之又少。股評人士因此而被市場稱為“黑嘴”,被中國證監會專門發文管制。
還有一種股評人士,雖然沒有股評家的外衣,身為媒體中人,卻干著股評家的事。因為和媒體結合在一起,所以危害更大。我們在莊家呂梁的后面,在現在的“新藍籌概念”、“中國第一藍籌股”銀廣夏的后面,都可以看見這類人士的身影。因為他們手里掌握著媒體,在公眾面前擁有比一般股評家更多的話語權,說出話來更具權威性和欺騙性,更容易誘使股民上當,因而更能獲得那些存心不良的上市公司和莊家的青睞,對這類人士趨之若鶩,市場需求極旺。他們大發其財,股民卻苦不堪言。
一些上市公司在提高公司業績的時候束手無策,活像弱智嬰兒,在迫害散戶的時候卻窮兇極惡,不遺余力,十分“高智商”。除上述的方法外,上市公司還不斷利用增發、利用假重組、利用現行會計準則的不完善,或單獨,或與莊家聯手來迫害散戶。有的上市公司還利用做高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形式,達到不給投資者分紅或少給投資者分紅,以及給自己和小團體設立小金庫的目的,在2001年第三季度季報中,一些上市公司的三項費用甚至遠遠超過公司當期利潤。上市公司如此花樣翻新地迫害投資者,怪不得會有人說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是世界上最可憐的投資者。